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精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阐释其历史特点。 3.唯物史观: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4.家国情怀:坚持文化自信,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课前预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1)多元:黄河流域、_____、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_____。 (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_____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_____”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时期 (1)秦朝 ①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②表现:推崇_____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____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发展原因:随着_____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玄学盛行。 5.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_____的创新与发展。 (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6.宋朝 (1)概况:儒、佛、道学说_____,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朱熹:强调“_____”,提倡“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提出“_____”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_____。 7.明清时期 (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_____”“知行合一”的学说。 (2)明清之际提倡_____的思想出现。 ①代表人物:黄宗羲、_____、王夫之。 ②主张:批判_____,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_____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8.近代 (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_____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思想 (1)周公提出“_____”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_____”,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_____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 (1)表现 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_____。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_____,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③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_____思想。 (2)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_____,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 (1)表现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_____”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_____”的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