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4842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4次 大小:890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初中,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史实,认识到经济发展为明清时期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历史解释:思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3.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口增长的影响,正确认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利与弊。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 投影清朝《耕织图·耕》。雍正对于农耕工作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幅画生动展示了雍正“参与”犁地、播种、锄禾、收获等多个角度,完整再现了他对农业工作的热爱和寄希望于农业兴国的治国理想。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梳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生成】 背景 元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主要表现 明朝时期 明太祖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土地,实行轻徭薄赋、 的政策 对全国 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 、甘薯、花生等作物 主要表现 清朝前期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政府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 程度进一步加深 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知识生成】 (1)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时期 发展方向 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生产基地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 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中心 产品贸易 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清朝前期 发展概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手工工场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2)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商业网络 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商帮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 ,如晋商、徽商等 【知识拓展】 清朝手工工场的特点、实质和生产过程 (1)特点: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生产过程: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探究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因素及影响 【知识生成】 表现 明朝鼎盛期 全国人口超过 亿 明朝末年 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 清朝前期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很大增长。 时,全国人口数量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 亿 影响 中原人口快速增长, 日益突出。大量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知识点拨· 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加。而人口的增加,也加速了高产作物的推广和山林僻野的开发和水利兴修等。同时,人口的增加,也带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环境遭到破坏等。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是“国之大计”。我们这节课就分任务来了解清代经济发展的问题。 任务一 从史料中找原因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如高产作物番薯的种植,也由福建等沿海地区很快推广到河南、山东、直隶、山西、贵州等省。在浙江部分地区,番薯已占民食之半。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清朝前期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任务二 从数据中看联系 明清时期每个粮农的平均产粮数 时期 粮食总产量/万斤 粮农人数/万人 每个粮农平均产粮数/斤 万历年间 17160174 2635.9 6510 乾隆中期 28907438 4108.1 7037 乾隆晚期 30129882 6025.1 4749 (2)阅读上面表格,根据粮食总产量与粮农人数的变化趋势,说一说二者有什么关系。 任务三 从历史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