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7225

第12课《词四首》课件(共52张PPT)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234278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2课,词四首,课件,5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品豪情壮志 扬家国情怀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词的流派 东坡在玉堂,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词的流派 词分婉约与豪放流派。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 还有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等。 主要内容: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等。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 主要内容: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入 新 课 导 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表达思乡的文章。 文正公印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知人论世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诵 诗 词 朗 译 词 意 翻 秋天一到,西北边境的风景就全然不同,飞去衡阳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饮一杯浊酒,怀念起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驱逐外敌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不管是将军还是战士都头发花白,只有默默地流泪。 文正公印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下阕则侧重 写 景 抒 情 赏析写法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阕:写景: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哪个字点明了作者在诗中的感情? 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