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抗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节选 独家专访论文致谢走红博士黄国平:从放牛娃到人工智能研究员 | 封面人物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韩愈:“业精求勤荒于嬉,行成与思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导入新课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孙敬苏秦的学习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汗牛充栋(孔子搬家———尽是输(书)) 程门立雪(杨时向程颐学习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成语故事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书文;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Song Dong Yang Ma Sheng Xu 宋 濂 11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的主旨;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 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把握“劝学”主旨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重点) 第一次“先学后教”:积累常识。 自学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识记文体知识、生字词。 3、明确朗读节奏、语气、情感。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赠言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及态度,勉励他勤奋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解析文题 Jie Xi Wen Ti 宋濂著 Song Lian 文体知识 Wen Ti Zhi Shi 书序较早,多为叙述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 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词 书序 赠序 一种文体 序是一种常见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等。赠序自唐宋开始盛行,用于临别赠言。这类赠序体散文,在古代一直与诗书的序跋体合为一类。宋以后,赠序才逐渐成为单纯的赠别文体。这一文体,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和见解。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送东阳马生序》《送孟东野序》等。 序 相当于前言。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号称“神童”。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