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1202

2.4 互感和自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2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61054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PAGE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 设计题目 互感和自感 参赛选手 设计理念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模式。(3)STSE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认识互感自感概念及其产生原因。掌握互感自感的应用,会分析互感自感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建立互感和自感的物理模型,并能够运用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已有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分析。 科学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理解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原理。 科学态度与责任 体会互感和自感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互感自感利弊情况全面认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知道其内容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应用。教材内容:本节课是电磁感应的重要应用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电磁感应基础知识走向应用的延申,也是后面学习交变电流和传感器的基础,本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处理:从实现现象引入概念,化抽象为具体,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观察,全面的感知互感和自感的存在。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具备电磁感应基本规律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心理特点:高中生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智力发展中占优势,但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教学重点 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自感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学 具 线圈、导线、干电池、音响、自感现象演示器、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PPT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课堂小结 一、音乐共赏 用手机和音箱直接相连,可以从音箱听到手机播放的音乐,断开二者相连的部分,没有声音了。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导线将手机和音箱相连,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从音箱中听到手机播放的音乐?引出实验:“隔空传音实验”导线与手机相连,线圈B与音箱相连,导线缠绕易拉罐过程中能听见音箱中播放出来的音乐,且缠绕圈数越多音乐声音越大越清晰。两线圈远离时声音减弱甚至消失。 二、情境创设两个线圈之间根本没有用导线相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电磁感应知识解释。(一)互感现象学生分析概括:与手机相连的A线圈中的电流是变化的,那么它产生的磁场就是变化的,与它靠近的B线圈中的磁通量就是变化的,因而B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因而就会产生感应电流,于是音箱中便有了音乐的声音。由此引出互感现象的定义。定义:由于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使得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现象。应用:变压器、收音机中的磁性线圈、手机无线充电等。(二)自感现象发问设疑: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电动势,那么这个电流变化的线圈本身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千人振实验:线圈、两节干电池、开关串联,在线圈两端引出两根导线,三名同学手拉手站好,两端同学握住导线两端金属,闭合开关时并无明显感觉,在开关断开的瞬间有触电的感觉。由此引出自感现象的概念。自感现象:由于线圈中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使得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我们就把它们称为自感现象。三、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 自感现象演示器断电自感现象中小灯泡闪亮现象。线圈电源和开关串联,小灯泡与线圈并联,开关闭合时小灯泡发光,在开关断开的瞬间,可以观察到小灯泡“闪亮”了一下。通电自感现象中小灯泡延迟发光现象。电路如下图所示,两灯泡并联,并分别与滑动变阻器和线圈串联,将滑动变阻器阻值与线圈阻值提前调至相同,闭合开关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