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犯罪与刑罚》教案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充分认同我国刑法在保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刑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武器。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对国家法治发展的信心,积极支持国家的法治建设,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修养:通过对犯罪案例的深入分析,强化尊重他人权利、维护社会正义的道德认知,明白违法犯罪行为不仅违反法律,也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相结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从道德层面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法治观念:深刻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即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清晰把握犯罪行为在法律层面的界定。通过学习,牢固树立法律权威意识,认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自觉遵守法律,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健全人格:掌握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机智应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如及时报警、巧妙周旋、寻求他人帮助等,避免盲目冲动行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法治环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意识:清晰认识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如个人自由受限、家庭破裂、社会安全感降低等,从而增强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感。明确公民在法律面前应承担的责任,无论是作为守法公民,还是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都能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积极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秩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三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区分行政违法与犯罪行为。 难点:正当防卫的法律适用条件及实践判断:明确侵害行为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判断标准、探讨如何界定防卫行为是否超出必要限度等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正当防卫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适用,避免片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案例:利用多媒体展示“齐某偷窃车内财物、马某抢夺方向盘、汪某出售禁止出口文物”的新闻报道视频或图文资料。 2.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案例,思考并回答,这些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构成犯罪? 为什么看似相似的行为,却可能被判定为不同性质呢? 3. 引导思考: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法律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对犯罪与一般违法区别的思考,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新知讲授 1.犯罪的三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列举典型犯罪案例,如某恐怖袭击事件,详细阐述其对大量无辜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对社会正常运转秩序的严重破坏,让学生深刻理解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 刑事违法性:展示相关刑法条文,如关于抢劫罪的规定,解释犯罪行为必须是明确触犯刑法的行为,强调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使学生明白犯罪行为在法律层面的界定依据。 应受刑罚处罚性:呈现犯罪分子被判处刑罚的真实案例判决书,说明任何犯罪行为都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刑罚责任,如某贪污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让学生认识到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制裁。 2.刑罚的种类 主刑:分别讲解管制(限制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在社区内服刑,如管制期间需定期向监管部门汇报行踪等); 拘役(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在拘役所服刑,生活相对规律但自由受限); 有期徒刑(在监狱执行,有明确的刑期,根据犯罪情节轻重确定); 无期徒刑(终身剥夺自由,对严重犯罪者适用); 死刑(剥夺生命,严格控制适用范围,仅针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每种主刑的适用情形。 附加刑: 讲解罚金(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一定数额金钱,如经济犯罪中常判处罚金以剥夺其非法获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