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 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下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 A. 分选性由好变差 B. 平均粒径由细到粗 C. 分选性由差变好 D. 平均粒径由粗到细 2.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B. 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C. 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D. 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3.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 A. 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 B. 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C. 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 D. 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 某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该观测网。图1为我国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个浮标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续漂移轨迹示意,图2为该浮标获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几十年来,北极是全球地表气温增暖最剧烈的地区,其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称为“北极放大”现象。研究认为,大量白色的海冰消融形成的“北极变暗”现象是导致“北极放大”的重要原因。图为北极地区2011~2014年3、7、11月的海冰面积与海温、气温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4.图中a、b、c依次表示 ( ) A. 海冰面积、海温、气温 B. 气温、海温、海冰面积 C. 气温、海冰面积、海温 D. 海温、气温、海冰面积 5.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北极地区每年3月份比7月份的海水 ( ) A. 温度更低、盐度更高 B. 温度更高、盐度更低 C. 温度更低、盐度更低 D. 温度较高、盐度更高 6.“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飓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暖水海域的强低压中心。北大西洋热带海域西部飓风生成较多而东部较少。下图示意某年9月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沿18°N的水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北大西洋热带海域东部较少生成飓风,主要是受( ) A. 海区形状影响 B. 海水温度限制 C. 入海径流干扰 D. 海水密度制约 8.图中海水温度空间分布特征为( ) A. 东部表层较低,垂向变化较小 B. 东部表层较高,垂向变化较大 C. 西部表层较低,垂向变化较大 D. 西部表层较高,垂向变化较小 9.直接导致图示海域东、西部垂向水温变化差异大的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海水运动 C. 海底地形 D. 盛行风向 央视节目《北纬30°中国行》,向我们展示了北纬30°沿线神奇的自然环境。如图是“某校地理考察小组收集整理的北纬30°附近五个城市(①拉萨、②重庆、③恩施、④武汉、⑤杭州)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0.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的城市位于( )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横断山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