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盛世何以滋生 《盛世滋生图》(局部) 《盛世滋生图》 又名 《姑苏繁华图》。 作者徐扬是苏州人,这幅画作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000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及人口增长等基本史实;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2、通过典型材料分析,培养解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会康乾时代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增强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对比,认识到清朝前期的经济是传统经济模式的延续,与工业文明的时代潮流渐行渐远,培养世界眼光。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强基固本农事丰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国富民丰工商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盛世隐患人丁旺 人口的增长 Contents 一、强基固本农事丰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观察《盛世滋生图》局部图,你放眼望去看到面积最大的有什么?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请阅读课本96页,说说清朝前期为何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背景/原因)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这是封建社会“重农”思想的体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观察图片,猜猜雍正帝让画师把农夫的头像画成自己脸的用意是什么? 《雍正耕织图》局部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雍正帝 画像 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结果: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康乾盛世”) 结合材料说说,为此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什么结果? 清代开荒执照 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其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字体不清)、西至树林、北至山脚,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 请阅读课本97页前两段并结合材料,例举清朝农业发展的史实(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表现1:土地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表现2: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表现3:庄稼种植方面: (1)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注:明朝时从美洲引进, 清朝时大力推广。 玉米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 “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 湖广熟,天下足 (清) 欣赏《盛世滋生图》局部图,思考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你能猜出图中的人们在从事什么劳动吗? 织布 综上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品种增多,人们还可以从事哪些行业? 手工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