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五首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当堂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思,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赏析佳句,体味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4.体会蕴含在诗词中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1课时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岱(dài)宗:泰山。 未了(liǎo):不尽。 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 会当(dāng):终当,终要。 鸡豚(tún):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吟(yín)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代表作有《登泽州城北楼宴》《感遇诗三十八首》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东)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熟读前三首诗歌,完成填空。 《登幽州台歌》记述诗人登临 想到时间之 、空间之 、个人之 ,抒写由此产生的感慨。《望岳》的前三联分别从 、 、 的视觉角度写泰山的景象。《登飞来峰》抓住飞来峰上塔 的特点来抒发感慨。 【参考答案】 幽州台 久远 阔大 渺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高 前三首诗歌的作者中,同学们要掌握杜甫的作品、生平,其他两位诗人简单了解即可。 【合作探究】 诵读·解大意 1.读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感。用“/”在课文中标出朗读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的大意。 【参考答案】 1.示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 见 古 人,后/不 见 来 者。 念/天 地/之 悠 悠,独/怆 然/而 涕 下! 望岳 杜 甫 岱 宗/夫 如 何 齐 鲁/青 未 了。 造 化/钟 神 秀,阴 阳/割 昏 晓。 荡 胸/生 曾 云,决 眦/入 归 鸟。 会 当/凌 绝 顶,一 览/众 山 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见 日 升。 不 畏/浮 云/遮 望 眼, 自 缘/身 在/最 高 层。 2.(1)《登幽州台歌》:(追忆历史)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往未来)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我)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望岳》:巍峨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激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3)《登飞来峰》:飞来峰顶有座千寻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的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感知·品情理 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望岳》全篇紧扣“望”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登飞来峰》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三首诗中蕴含的感情是否相同 同样与登高有关,为什么三首诗歌中体现的诗人情怀有如此大的差异 【参考答案】 1.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景象:描绘了泰山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