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欣赏青铜器独特的美感。 2、学习青铜器制造工艺。 3、理解青铜器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审美和文化的演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铭文美及其历史价值。 难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理解与纹饰符号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PPT 课件(含高清青铜器图片、视频)。 曾侯乙编钟演奏《东方红》视频(30 秒)。 青铜器模型、陶范铸造流程示意图。 学生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1:情境导入 ——— 青铜器的历史 播放视频:曾侯乙编钟演奏《东方红》,提问:“这件乐器为何能发出如此震撼的声音?它与现代乐器有何不同?” 揭示课题:青铜器不仅是乐器,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引出 “凝固的史诗” 主题。 设计意图:以听觉冲击激发兴趣,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播放《中国青铜器》讲述青铜器的历史和意义 环节 2:造型之美 展示图片:各种青铜器器型 学生猜测其用途并做出类型判断。 活动 :青铜器学生任务单 青铜器学习单 器物名称 年代 器型特征 工艺特点 从器物中解读出的历史价值 对比案例: (1)礼器(后母戊方鼎)与礼器(四羊方尊)的造型差异。 (2)兵器(人面纹钺)和礼器(大面具)的威慑性设计。 (3)日用器(彩绘雁鱼青铜釭灯)的智慧工艺 小组讨论:任务单内容并汇报总结 配图和视频:后母戊方鼎、四羊方尊、人面纹钺、三星堆面具、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及构造图解。 环节 3:纹饰之谜 符号解读: (1)展示人面纹钺与人面纹,提问:“这种纹饰为何让人感到神秘?它可能象征什么?” (2)对比三星堆青铜面具与中原青铜器纹饰,分析地域文化差异。 (3)解读散氏盘、人足双盖方鼎、利簋上的图纹 2、莲鹤方壶解读,指出其纹饰上的不同。(视频播放) 配图:人面纹钺、三星堆面具、人足双盖方鼎、散氏盘、利簋局部图。 环节 4:铭文之秘 历史档案: 展示何尊铭文拓片,标注 “宅兹中国”,讲解其历史意义。 对比散氏盘铭文,分析文字内容与书法风格。 小组讨论: “如果青铜器是史书,铭文相当于什么?它对现代有何价值?” 配图:何尊、散氏盘铭文特写。 环节 5:铸造之光 ——— 智慧与工艺 (1)简介青铜器铸造范铸法和失蜡法工艺 (2)演示范铸法的工艺流程: 配图:铸造工艺流程图。 环节 6:总结拓展 知识梳理: 用思维导图总结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铸造四大核心要素。 思维延伸: 提问:“青铜器的哪些元素可以应用于现代设计?”(如家具、首饰、建筑) 布置课后任务:设计一款具有青铜器元素的文创物品。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培养创新思维。 六、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走访博物馆或上网手机有关青铜器的资料。 拓展作业:体验青铜器的制作。(
课件网) 青铜器 ——— 凝固的史诗与流动的文明 编制: 施精华 (2个课时)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 这是一首什么歌曲?你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歌曲:《东方红》 乐器:曾侯乙编钟 材质:青铜器 数千年前的青铜器依然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播放音乐 曾侯乙编钟视频 目录 青铜器的历史 01 青铜器的器型 02 青铜器的纹饰 03 青铜器的铭文 04 青铜器的铸造 05 青铜器 青铜器的历史 01 青铜时代的开篇 青铜器的起源 宗教仪式的载体 社会地位的象征 技术革新与传播 青铜器始于约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历经15个世纪。 商朝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得到革新,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影响深远。 青铜器在古代中国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常用于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文化。 为什么青铜器被史学家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文明的标志 商周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