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阅读 10词四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朗读诗歌,把握韵律、节奏。 二、通过特色写法,解读词的内容。 *三、通过综合比较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词的思想感情方法:看题目、知作者、抓关键词、意象或者典故。 朗读诗歌,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挑灯(tiǎo) 麾下(huī) 炙(zhì) 的卢(dì) 霹雳(pī lì)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却屡受打击,被弹劾罢官,隐居上饶达(42-68岁)20年之久。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其豪放作品为后世广为传诵,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理解标题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读理解文意,分析情节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标题中用了一个壮字,体现在何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是实写。在梦里听到了号角声在军营中响起,这部分开始虚写。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酒食;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上阕写军旅生活,也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中生活。由现实写到梦中,由实转虚。表明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欣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2.词人在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说明。 下阕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作者骑着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战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事的激烈和顺利。 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最后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梳理结构 上阕:军旅生活 下阕:描写战斗场面兼抒情 分析情感 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满江红》 朗读诗歌,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侬(nóng) 莽(mǎng)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女,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这首词是1903年中秋时节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时所作。当时文化界改良与革命的新思想迅速传播,对秋瑾启发很大。婚姻的不如意,也使她渴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