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6169

13 不求甚解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30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不求甚解,教案
  • cover
13《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九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题目解释 “不求甚解 ”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 道个大概。这个词含有批评的意思。 (二)走近作者 本文的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 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通过视频介绍,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背景链接 (四)学习生字词 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一 般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例句: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 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咬文嚼(jiáo)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多用来 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例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 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豁(huò) 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例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 然贯通。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即读书;益:好处、收获。意为读 书总会有收益。 例句: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 (五)文体常识讲解 驳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种。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 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继 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 论点。 (六)理清文章反驳思路 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开门见山的提出反驳的观点———对 于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为什么说不提倡却又说不盲目反对呢? “不提倡 ”是因为“不求甚解 ”被后人赋予的“只想懂个大概, 不做深入了解 ”的态度毕竟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我们在很多时候 还是要求甚解,求彻底,求深入,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囫囵了事, 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盲目反对 ”,说明“不求甚解 ”从其他角度理解有它正 向的一面。不求甚解要看它的适用范围。 “虽然……但是 ”这对关联词提示我们,前半句是从某种意义 上对大众观点的认同,而后半句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是反向立 意。可见作者针对一般人的观点没有盲从,而是进行了谨慎全面地 思考,并做了周密的表达,这正是遇事思辨的第一步———慎思。 第2段引出处:从“不求甚解 ”的出处《五柳先生传》:“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 “不求甚解 ”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一般人对“不求甚解 ”的认识犯了什么毛病? 一般人是犯了“断章取义 ”的毛病,误解了陶渊明提出“不求 甚解 ”的读书内涵。这是从这个成语意义的起源上来分析的,是非 常好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个词经过长期流传、演化,不仅缺了这 个词的原意,而且词的感彩还带有贬义 这篇文章作者就针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 ”这 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 ”这个问题。其次,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而“会意 ”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 有“会意 ”,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 ”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 “不求甚解”。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 ”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