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三、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学生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认知。本节课带领学生向诗歌深处漫溯,不仅要领略诗歌的风采,更应结合当前疫情严重的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目标 1.感知抒情主体 2.掌握诗歌运用的写作手法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歌运用的写作手法 难点:感知抒情主体 六、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诵读意象内容情感感悟第一节低沉缓慢水车 矿灯 稻穗 路基 驳船古老沉重 历史担忧 叹服第二节深沉急促花朵历史希望悲怆 期盼第三节抑扬顿挫崭新现实喜悦 激动第四节美好未来 二、情感表达 韵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舒缓低沉———急促高亢的韵律节奏的变化恰恰也是忧患悲伤———激动兴奋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2.意象(符号)与情感(内涵)的关系 陈旧破败———崭新美好的意象选取的变化也是与忧患悲伤———激动兴奋情感变化相辅相成的。 三、学习目标 1.感知抒情主体 2.掌握写作手法的运用 3.激发爱国热情 四、抒情主体的探究 抒情的主体是我。那这个我仅仅是指个体吗?可以说我和祖国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所以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自然而然就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五、写作手法的归纳 对比 重复 象征 1.对比。一二节后面的三四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风格迥然变化。一旧一新,一忧一喜。 2.重复。整个诗歌4小节都是以“我是……”这样的句式领起,末尾都会重复一句“祖国啊”。那这样回环往复就使诗歌气势贯通,强调了对祖国的炽烈的热爱之情。 3.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诗句的含意。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破旧”表现历史之久,“老水车”表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数百年来”转个不停,一方面补充“破旧”“疲惫”的原因,极言单调、重复的动作;另一方面,虽然“疲惫”却“纺”个不停,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运转。诗人用意象,象征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依然顽强支撑着运转的特点。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这句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着美好、吉祥、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历史的浩劫———个人崇拜、盲目冒进的时代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4)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黎明”的来临,意味着漫漫长夜即将走到尽头,曙光已在涌动,象征祖国已经迎来转折,其势不可阻挡,未来充满希望,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