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缅怀先烈 感恩前行 清明节主题班会 目 录 1.清明节简介 2.清明节演变 3.清明节习俗 4.缅怀革命先烈 第一部分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 第二部分 清明节演变 清明节演变 起 源 唐宋 明清 近代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仲春和暮春之交。 清明节在唐宋时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节日习俗更加丰富多样。 清明节的习俗基本延续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并且在一些地区还有所发展和变化。 定为法定节假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祖扫墓、缅怀先烈、踏青郊游,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祭祀扫墓】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 【门前插柳】 清明节习俗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踏青出游】 清明节习俗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 【蒸制蒿饼】 第四部分 缅怀革命先烈 缅怀革命先烈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刘胡兰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 1946年秋,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因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缅怀革命先烈 1931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 黄继光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地堡枪眼,壮烈牺牲。 缅怀革命先烈 继承革命遗志 谢谢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