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7950

【核心素养目标】主题二 任务五《学习探究新工具》教案-【桂科版2025】《信息科技》八下

日期:2025-04-01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38245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目标,主题,任务,核心,学习探究新工具,素养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5课《学习探究新工具》教学设计 课题 学习探究新工具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能通过实验案例识别物联网数据的价值,如用传感器替代人工记录;关注气象数据对比及设备漏洞可能导致的隐私泄露风险。计算思维:能将实验分解为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模块,理解传感器校准与阈值判断逻辑,完善物联网系统流程图。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会用mPython编写传感器代码,利用平台生成图表,提出数据异常报警等优化方案。信息社会责任:设计弱势群体物联网应用时,考虑数据安全与伦理,如语音避障系统的密码防护与数据脱敏处理。 教学重点 掌握利用物联网传感器自动采集、传输并分析实验数据(如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方法,理解技术优化实验的价值。 教学难点 准确设计物联网系统功能模块(如校准、阈值判断),并兼顾数据安全与伦理(如隐私防护)的实际应用逻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2.5课 学习探究新工具数学课上,老师利用距离传感器帮助同学们理解距离、半径、直径等概念;物理课上老师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帮助同学们加深对速度的理解。物联网技术让许多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为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想一想:传统测重力实验有什么不足?人工加砝码时要同时看测力计刻度,容易读数不准或记录错数据。思考:物联网对实验数据存储有什么帮助?以前手写表格可能弄丢或抄错,现在数据直接存在云端,随时用电脑或手机调取分析,还能分享给同学一起讨论,实验效率提高了。传统测重力实验中人工读数的误差,在力传感器自动上传数据并生成线性图表的系统中被显著降低。物联网平台的云端存储功能,让实验数据可随时调取分析,避免了手写表格丢失或抄错的风险。播放视频《?》 课程新知导入完成思考题。观看教学视频。 帮助学生理解智慧校园具有的功能。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一、讨论三人一组进行交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你在学习上曾经遇到过哪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概念或内容。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展开讨论,看看它们能否通过物联网技术解决。小组成员问题记录:小明:数学课上的“速度-时间图像”看不懂,总想不通为什么曲线是那样画的。小红:生物课的“种子发芽实验”结果不稳定,自己每天手动记录总出错。小刚:地理课的“气候类型”死记硬背,搞不清真实数据怎么对应。讨论解决思路(物联网技术):小明的问题:用物联网测速小车,自动生成速度变化曲线图。小红的问题:用温湿度传感器+摄像头监控种子,平台自动记录发芽天数、环境数据,省去手写表格。小刚的问题:用物联网气象站对比不同地区温湿度数据(比如海南和内蒙古),直接看平台图表区分气候类型。二、思考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是一个科学实验,实验者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实验结束后,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否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这一探究实验呢 请你思考以下问题:1.该科学实验涉及哪些实验量?哪些实验量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得?需要测量的量:质量(用砝码)、重力大小(用传感器测)。物联网能直接获取的量:重力大小(通过力传感器自动测量)、时间(数据上传时间自动记录)。例子:传统实验要一边加砝码一边盯着测力计读数,手忙脚乱;用物联网的话,加砝码后数据自动生成曲线图,还能标出哪次测量可能有问题,超省心!2.与传统的实验方法相比,利用物联网技术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有哪些优势?自动记录数据:传感器测完重力直接传到电脑或手机,不用手写表格,避免抄错。实时看结果:比如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