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8008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53张PPT)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529128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5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峰极,有唐一代诗人名家辈出,如果我问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或许答案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李白的飘逸,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然而我若问唐代哪位诗人的身份最显达,那恐怕就没什么争论了。 诗人多是在困厄中磨砺好诗,如果抛开李世民那种写诗的皇帝不论的话,做官的诗人中,最飞黄腾达的就要数高适了。高适官至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评价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前 言 感征战之苦 品卫国之情 学习目标 1、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 2、了解边塞诗,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 3、理解边塞成卒生活的艰辛苦楚,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边塞诗 边塞诗 边塞诗标题: 代表: 艺术特点: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qí)、卢纶等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边塞诗的主题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或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边塞诗的主题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不满现实的情绪)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意境特点 雄浑 雄浑 雄壮 浑厚 豪放 苍凉 苍劲 萧瑟 奇寒 奇丽 辽阔 壮阔 慷慨悲凉 境界阔大 雄奇壮美 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