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过程,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3.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能够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下所示: 自然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采集—狩猎社会:崇拜和敬畏(崇拜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 ︱ 狩猎 社会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时期 人口数量少 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有限 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崇拜神的图腾 采集—狩猎社会:崇拜和敬畏(崇拜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农业社会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认识 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农业社会时期 逐渐增多 有了很大提高 对资源和环境利用的强度与广度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 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农业社会:改造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道理,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春秋初期的管仲在《管子·治国篇》中写道:“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在《管子·立政篇》中写道:“辨于土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社会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认识 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工业社会时期 急剧增加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激化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①人地矛盾进一步深化与发展,②“和谐论”产生,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工业社会:征服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和谐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 它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 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要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工业社会:征服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信息社会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认识 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信息社会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 人地协调论向可持续发展论转变;人地关系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工业社会:调节与适应,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兰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 年和 1927 年。大坝建成后,为当地伐木场、造纸厂及居民区等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的电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