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10421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1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7733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九,九年级,2024,人教,格式,教案
  • cover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比较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了解乳浊液和悬浊液。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实验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试剂和器材: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蒸馏水、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图片。 【讲述】“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有硝酸铵和水,喝的时候将底部的旋钮转一下,使硝酸铵和水混合,罐内饮料就会变成冷饮。 【提问】为什么硝酸铵与水混合后,罐内饮料会变成冷饮呢?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吧。 倾听、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 环节二 新课讲解 【过渡】我们用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展示】展示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分析实验结论。 【强调】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溅到眼睛、皮肤、衣服等上面。实验时戴好护目镜。 【总结】 实验现象:溶解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不明显。 实验现象:溶解前后,溶液的温度降低。 实验现象:溶解前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物质在溶解形成溶液时,溶液的温度与加入溶质前溶剂的温度相比会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在溶解时,有些物质会出现吸热现象,如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有些物质则会出现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些物质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基本不变。 【播放】播放视频《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讲述】“摇摇冰”饮料夹层中的硝酸铵和水混合后,溶液温度会降低,所以罐内饮料就会变成冷饮。 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表格,交流各组实验所得到的结论。 倾听,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观看视频。 倾听,并理解。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以实验探究为认识起点,定性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感受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让学生理解摇摇冰的工作原理,体会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渡】那么,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呢? 【讲述】溶液的应用非常广泛,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等领域都会用到溶液。 【播放】播放视频《溶液的用途》 【展示】图片展示溶液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医疗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讲述】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所以,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常先将几种固体反应物溶解,然后将这些溶液混合后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提示】因为反应物之间接触更充分,所以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讲述】溶液对于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各种体液都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溶液,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常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和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根据人的生理需求配制的溶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各种养料,需要溶解形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无土栽培的作物就是从营养液中吸收养料而生长的。 【过渡】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于水,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 【播放】播放视频《能溶物质与不可溶物质》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P34-35页资料卡片。 【讲述】振荡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可以得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