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时空坐标 新中国成立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开始 第一次全国人民大表大会 三大改 造完成 一五计 划完成 1949年 1953年 1954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61年 1966年 1976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正 确 探 索 探索失误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调整国 民经济 文革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一个计划 一部法律 一个制度 三大改造 三次挫折 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三位英雄模范人物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间 目的 基本 任务 主要 成就 特点 结果 壹:.揭开新面貌 ———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底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落后农业国的状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业:①铁路: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③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 (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成功原因 1.中共的正确领导; 2.苏联的大力援助; 3.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桥二铁三路四厂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意义 三大改造 方式 实质 意义 不足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引导农民加入 农业生产合作社 引导手工业者加入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实行赎买政策 全行业公私合营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迈入新社会 ——— 三大改造 时间 年9月 地点 北京 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会议 主要内容 (1)通过了《 》(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区分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建立新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良好开端 失误与挫折 调整 中共八大 时间、地点:1956年 北京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左倾错误,忽视客观规律 1961-196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启示:①遵循客观规律 ②坚持实事求是 四.开始新探索 ——— 成就与失误 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口号: 两大反革命 集团和覆灭: 危害: 教训: “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