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第8-10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他通过“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奉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铁木真 D.忽必烈 2.下图漫画描绘的场景发生于北宋初年,图中主人公此举的目的( ) A.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 B.把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C.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削弱相权,分化事权 3.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知州权力而设置的官职是( ) A.枢密使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4.朱熹批评: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这段材料说明( ) A.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B.宋朝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C.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地方军事、财政困弱,出现统治危机 D.中央集权的强化有助于摆脱统治危机 5.宋初惩藩镇之弊,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通判的设置(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协助知州处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检举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6.《宋史·职官志》记载:乾德元年(963年),太祖命文臣分赴诸道,总揽财赋,号曰某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此外还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宋太祖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解除地方高级将领将领的兵权 B.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C.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解决武将专权,社会动荡的顽疾 7.北宋时期,中央掌管军队调动、招募、供给、训练等军政要务的枢密院由文官主持;“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成为祖训;几乎没有名将,只出现一个狄青,还不被信任。这佐证了北宋(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8.据统计,唐代玄宗至代宗三朝宰相总人数为62人,其中科举出身15人,占比24.2%;五代宰相总人数为46人,其中科举出身24人,占比52.2%;宋代宰相总人数为135人,其中科举出身111人,占比82.2%。这表明( ) A.科举逐渐成为官员选拔主要方式 B.唐朝宰相普遍通过考试进行选拔 C.高门望族在唐代就已经完全衰落 D.科举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制度设计 9.北宋中后期国家的军费、官俸不断膨胀,在对西夏的军事中屡战屡败,土地兼并不断,社会危机重重,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摆脱社会危机,北宋采取了什么应对之策( ) A.王安石变法 B.张居正改革 C.庆历新政 D.建立行省制度 10.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10世纪初期,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 完颜阿骨打 B. 元昊 C. 耶律阿保机 D. 赵构 11.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后改国号为辽。插入与该政权相关的图片,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契丹文字 B.西夏货币 C.女真人像 D.“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拓片 12.在北宋和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金的宋朝大臣是( ) A. 赵普 B. 寇准 C. 李纲 D. 文天祥 13.“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百年之久。”材料概述的是澶渊之盟的() A. 背景 B. 过程 C. 内容 D. 影响 14.宋辽关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复杂的民族关系之一。它们所订立的“澶渊之盟”客观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是 A. 遏制了对外侵略 B. 有利于对外开放 C. 引进了先进制度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15.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 靖康之难 B. 陈桥兵变 C. 澶渊之盟 D. 澶州之战 16.“北宋与其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