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主题:责任 对国家有利的事,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怎么会因为灾难而躲避,因为幸福而趋附呢? 阅读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写作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邹小说 这一单元,让我们走近先辈,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 9.古诗三首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作者资料卡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尤擅七绝,与高适、王之涣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 写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此时唐朝国力强盛,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沉雄的豪情谱写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所选为第四首。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感受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 自由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 黯淡无光 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自然环境荒凉 既说明地理位置偏僻、遥远,又突出边关战士内心的孤寂和思乡。 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悲壮、辽阔的边塞景象,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透、磨破 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决不返乡。 环境恶劣 返乡 战事频繁 战争艰苦漫长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豪壮的誓言。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说说你通过“黄沙百战”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想象到将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杀敌的场景,身上的铠甲已经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的样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仍能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多么震撼人心、令人感佩,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到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直接抒情: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前两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主题探究 《从军行》通过描写在孤城中戍守边关的将士们,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背一背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 )( )暗( ), ( )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穿金甲 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古诗三首 宋 陆游 你看到陆游这个名字,第一时间想到的标签是什么? (爱国诗人) 作者资料卡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其诗、词、文均有成就,尤以诗作数量极丰,风格多样,各体兼备。 代表作:《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游山西村》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渴望能上阵杀敌,收复失地。 此诗作于宋光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