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精神是一个民族长久生存的灵魂。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B. 荆州出土的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玉器,都是楚国匠人精湛技艺的最好见证。 C.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各行各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每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D. 通过一批批执着追求、勇于奉献的能工巧匠做出的杰出贡献,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二、名著阅读 2.小金在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一篇中颇有感触,产生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一起解决。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直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 这段话形象地阐释了“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起源,最初人们吟唱诗歌的目的是 _____ ,歌谣得以流传下来的主要方式是 _____ (2)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从诗歌的起源来看,你发现了文学创作的哪些秘诀呢? 三、综合性学习 3. 舞青龙 中秋舞青龙是浦北县乐民街的传统习俗。乐民的青龙,龙头制作十分精美,布满了各种发光的材料,龙身用芭蕉叶扎成,有数十米或百多米长。龙身上插满竹筒,放上煤油点燃,青龙实际成了火龙。舞青龙在每年中秋节傍晚六点半开始。乐民街的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各制作一条青龙。夜幕降临,四条青龙登场,舞龙者簇拥着长龙蜿蜒舞动,形成四条青龙共舞。青龙所到之处,观众十分亢奋,都放鞭炮、点香火迎接,热闹非凡。 (1)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亢奋: _____ 。 (2) 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这副对联。 上联:烟墩新春擂大鼓 下联: 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此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样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辟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 相传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相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