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杜甫草堂》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树叶飘飘洒洒,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风过后,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泻。一位老人从茅屋中蹒跚走出,看着被风卷走的茅草,看着被雨淋湿的小屋,不禁悲从中来,时局动荡,风雨成灾,孤苦无依,面对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深情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1、复习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 4、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杜甫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对饥饿所付代价的描述呢。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挂罥 俄顷 丧乱 大厦 塘坳 布衾 大庇 突兀 juàn qǐng sāng shà ào qīn bì wù 整体感知———重点字词 转 丧 厦 zhuǎn shà zhuàn sāng sàng xià 转变 转动 高楼大厦 丧乱 沮丧 厦门 多音字 整体感知———重点字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