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20~99》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认识20~99》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 在“内容要求”中提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学习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20~99”这一单元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占据关键节点。此前,学生已对20以内数有了基础认知,包括数数、数的组成、读写等。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数的范围拓展至99,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更大数的认识以及数量关系等内容筑牢根基。从数感培养角度而言,它帮助学生感知更大数量的集合,理解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是学生数学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重要阶段。 本单元安排了认识20~99、数的顺序、用语言描述数量的大小关系和实践活动50有多大。在学习认识20~99时,教材从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从19往后数,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让学生直观看到19添上1是20,初步构建20的概念。接着,依次认识21到99这些数,借助摆小正方体、计数器拨珠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每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在教学数的顺序时,教材编排了百数表来帮助学生认识数的顺序。百数表中,数的排列呈现出明显规律,通过观察百数表,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数与数之间的位置关系,这种直观的表格形式,有助于学生构建数的顺序框架,加深对 100 以内数顺序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教学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描述数量的大小关系时,教材通常创设了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 “多一些”“少一些” 表示两个数相差较小,“多得多”“少得多” 表示两个数相差较大,从而提升对数量关系的敏感度,增强数感。在教学50有多大时,教材设计了抓抓数数和做做比比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将抽象的数字50与具体的实物数量建立联系,更直观地感受50的大小,深化对数量的感知,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通过生活体验,对数量有了初步感知,在一年级上册也系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等内容。这使得他们在学习20~99的数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基础。例如,学生已知19添1是20,能类比推理出29添1是30等。但对于十位和个位数字所代表的数值意义,在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抽象数字符号时,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借助大量直观教具辅助理解。 该阶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学习数的组成时,通过摆小棒将数具象化,学生较易理解,但对于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这类相对抽象的数量关系描述,需要结合大量生活实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能够熟练准确地从0数到99,清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准确说出任意一个数前后相邻的数。 2.深入理解20~99每个数的组成,能用规范语言表述,并能在计数器上正确拨出相应数字,明确每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能够熟练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等词汇准确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做出合理判断。 4.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估计、测量等,直观感受50所代表的数量大小,建立清晰的数量概念。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借助多种教具和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