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石 壕 吏 杜 甫 该课的三首诗均是唐人所作的古体诗。《石壕吏》是“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通过讲述安史之乱中石壕村一户人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杜甫晚年,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抒发了他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卖炭翁)通过写卖炭老人惨遭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从内容上看,这三首诗都属于叙事诗,描写简练传神;从情感上看,三者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说明 新课导入 他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他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为 “诗史”。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诗篇———《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三别”等。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攻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壕 逾 邺 妪 衰 咽 戍 háo yú yè yù shuāi yè shù 戌 戍 戊 横 (Xū ) (shù) (wù) 中空 点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注意听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杜甫“天明登前———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教师范读,读出情感。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大声朗读诗歌,用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你最深刻的感受。 示例: 苦———妇啼一何苦!“一何苦”———苦极 怒———吏呼一何怒!“一何怒”———怒极 “吏怒”更能体现“妇苦”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石 壕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