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16944

2.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3-3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5869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乡村,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 cover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乡村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⑵理解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及空间结构模式。 ⑶学会分析付租能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 ⑷掌握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及案例。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学会从 “空间 - 人地关系” 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⑵运用 “归纳 - 演绎” 法对比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结合诸葛村、香港、巴西利亚等案例,理解不同区域城乡空间结构的独特性。 ⑵综合思维:从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多要素分析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示意图、实地调查,提升空间分析能力。 ⑷人地协调观:认识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二、课标教材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包含乡村土地利用、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合理利用四个模块,案例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知识,对城乡景观有初步认知。 学习难点: ⑴抽象概念(如付租能力、功能分区)的理解。 ⑵多要素综合分析城乡空间结构的成因。 ⑶哈密特色:结合哈密绿洲城镇(如巴里坤古城)、乡村(如五堡镇)案例,增强学生亲切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情景引入(5 分钟)——— 大圩古镇的空间密码 素材:展示广西桂林大圩古镇航拍图及哈密回城乡村落图片。 问题链: 对比两幅图,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有哪些? 为什么古镇的房屋沿河流分布?现代城镇为何出现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 目标:激发兴趣,引出 “空间结构” 主题。 第二步:问题导学(5 分钟)——— 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清单: ⑴乡村土地利用有何规律? ⑵城镇内部为何形成不同功能区? ⑶哪些因素影响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 ⑷如何实现城乡空间的合理利用? 第三步:新知探究 1——— 乡村的土地利用(15 分钟) 活动设计:浙江兰溪诸葛村村落空间结构分析(图见课本) 素材:诸葛村平面示意图(含居住区、农田、池塘、宗祠等)。 学生活动: 绘制简图:分组绘制诸葛村功能区分布图,标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小组讨论: ⑴居住区为何集中在村落中部?(防御、水源) 农田、菜地分布在村落外围,体现了乡村土地利用的什么规律?(同心圆模式) ⑵宗祠、戏台等公共空间的位置有何意义?(文化中心) 教师总结: ⑴乡村土地利用:居住区→公共用地→农业用地(由内向外)。 ⑵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水源)、社会文化(宗族制度)。 第四步:新知探究 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20 分钟) 活动 1:香港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的分布 素材:香港地形及居住区分布图(太平山 vs 天水围)。 问题链: ⑴高级居住区为何多分布在太平山附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⑵普通居住区为何集中在西北沿海?(历史发展、工业布局) ⑶地形对香港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活动 2:唐代长安城的 “里坊制” 素材:唐长安平面图(宫城 - 皇城 - 外郭城)。 学生任务: 对比 “坊”(居住区)与 “市”(商业区)的分布,分析功能分区的特点。 思考:严格的功能分区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什么特征?(等级制度、集权管理) 第五步:深度学习 ——— 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20 分钟) 活动设计:某城市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素材:假设哈密市某区域地租曲线图(商业、住宅、工业付租能力对比)。 学生活动: 读图分析: ⑴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最佳区位分别在哪里?为什么? ⑵若城市中心出现绿化带,地租曲线会如何变化? 角色扮演: 开发商(选择工业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