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 具体内容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对乡村、城镇景观的影响 2.掌握哈尼梯田、宏村、哈密回王府等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思想方法目标 1.学会从 “人地关系” 角度分析景观与文化的关联性 2.运用 “案例分析法” 和 “比较法” 探究地域文化差异 素养成长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哈密本地案例,分析不同区域景观的文化特色 2.综合思维:归纳地域文化影响景观的机制 3.地理实践力:设计本地文化景观调查方案 4.人地协调观: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教材内容: 教材通过哈尼梯田、宏村、意大利佛罗伦萨等案例,阐述地域文化与乡村、城镇景观的关系。结合哈密市地域特色(如回王府、坎儿井、维吾尔族村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三、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对 “文化” 有初步认知,但缺乏 “地域文化 — 景观” 的系统分析能力。 学习难点: ⑴理解地域文化的抽象性及其与景观的隐性联系; ⑵如何从景观细节(如建筑风格、布局)反推文化内涵。 应对策略:通过 “李杰宏返乡” 情境链、宏村 VR 虚拟游览、哈密文化景观调研等活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重点) 第一课时: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40 分钟) 情景引入(5 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智利瓦尔帕莱索彩色山城景观视频,提问: “为什么这座城市的建筑色彩斑斓?”(引出 “地域文化影响城市景观”) 过渡:“不仅城镇景观,乡村景观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今天我们以哈尼梯田和宏村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如何塑造乡村景观。” 环节 1:问题导学 ——— 地域文化的概念(5 分钟) 问题链: 什么是地域文化?(学生阅读教材 P38,提炼关键词:“长期积累”“地方特色”“物质 / 非物质”) 哈密有哪些地域文化?(学生讨论:维吾尔族文化、丝路文化、屯垦文化等) 环节 2:新知探究 1——— 哈尼梯田的地域文化(15 分钟) 活动设计:“李杰宏的返乡日记” 角色扮演 情境:哈尼族青年李杰宏从城市返乡,记录家乡变化(教材 P38 案例改编)。 任务: 小组研读:李杰宏日记片段(含梯田布局、“森林 — 村寨 — 梯田 — 水系” 四素同构、农耕习俗)。 问题分析: ⑴梯田为何呈 “阶梯状”?(地形、水土保持) ⑵四素同构体现了哈尼族怎样的人地关系?(敬畏自然、可持续发展) ⑶农耕习俗(如 “开秧门”)如何影响乡村景观?(季节性景观、文化符号) 总结:地域文化通过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塑造乡村景观。 环节 3:深度学习 1——— 宏村景观与徽派文化(10 分钟) 活动设计:VR 虚拟游览宏村 + 文化符号解密 工具:展示宏村全景图(含月沼、承志堂、马头墙),结合 VR 技术 “走进” 村落。 任务: 景观观察: ⑴水系:人工开凿的 “牛形水系”(功能:供水、防火、调节气候); ⑵建筑:马头墙(防火、等级象征)、木雕(儒家文化); ⑶布局:背山面水(风水理念)。 文化关联: ⑴徽商文化如何影响宏村建筑?(高围墙、内敛设计 ———藏富” 思想); ⑵儒家文化如何体现?(祠堂、书院的核心位置)。 当堂应用 1(5 分钟) 习题:哈密市五堡镇维吾尔族村落以生土建筑为主,屋顶平坦,窗户较小。 问题:分析该景观与当地气候、文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⑴气候:干旱少雨,平顶屋便于晾晒;窗户小减少热量摄入; ⑵文化:生土材料体现 “就地取材” 的生态智慧,村落布局围绕清真寺(宗教文化)。 第二课时: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 实践调查(40 分钟) 情景回顾(3 分钟)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提问:“地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