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五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热点解读】 在黄河与长江的滋养下,华夏先民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构建最初的社会组织形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昭示着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殷商甲骨文中的”王作三师”记载透露出早期军事集权的雏形。当周人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构建起宗法分封体系时,血缘纽带与政治等级完美交融的礼乐文明就此诞生。孔子”郁郁乎文哉”的赞叹,正是对这种将伦理规范转化为政治秩序的伟大创造的礼赞。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在这个朝代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热点预测】 在2025年高考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考查依然可能是高考的重头戏,考生务必要重视复习相应主题的知识,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热点习题】 1.宣公十一年冬季,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灭陈置“县”,将陈国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但此举遭到了楚大夫申叔时从道德层面的批判,楚大夫申叔时劝楚庄王尊周礼,于是楚庄王“乃复封陈”,中止了陈县的设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楚庄王推行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B.周礼有效规范了诸侯国间的关系 C.县制成为诸侯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D.分封制维系的统治格局遭到破坏 2.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度的成熟 B.君主集权的趋势 C.宗法制度的衰落 D.世袭制度的崩溃 3.“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与崇拜。西周以前,“天命”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西周以后,“天命”逐渐具有“德”的内涵,“德位相配”成为时人共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 B.表明君权神授观念迎合专制加强的需要 C.有助于为政权转移的合法性创造理论依据 D.折射出德才兼备成为选任人才的主要标准 4.在秦朝,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朝( )。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5.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 ) A.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C.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 D.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6.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县 汉朝 州→郡(国)→县 唐朝 道→州→县 宋朝 道(路)→府、州、军、监→县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 明朝 省→府→州→县 清朝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 A.划界原则主要依据山川形便 B.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得越来越小 C.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上稳下动 D.上动下稳,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 7.下表反映了唐朝玄宗至宪宗时期中央、地方官员数量的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官员类别 历史时期 中央官员 地方官员 唐玄宗时期 2620人 16185人 唐宪宗时期 5718人 260023人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政府吏治逐渐腐败 8.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