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台湾 1949 解放战争 国民党败退台湾 中国内政问题 香港、澳门: 台湾: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需要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台湾地区 一、历史背景:与祖国大陆分离的港澳台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解放军炮击金门 蒋经国 台湾当局“三不”政策 不接触 不谈判 不妥协 20世纪70-90年代,台湾在经贸方面以高科技产业赚取外汇,经济发展迅速,跻身发达地区之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Q1:结合图片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方针有何变化? 变化:由武力解放台湾到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意义: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小三通 “通邮、通航、通商”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1987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意义:打破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激动高呼“到家了”! 台湾同胞回到大陆探亲,抱头痛哭 台湾民间团体呼吁开放两岸交流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1987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1992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意义: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1990成立 台湾海基会 1991成立 大陆海协会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1987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1992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5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三个月后,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抛出“李六条”,全面拒绝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之后甚至抛出“两国论”的分裂主张。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1987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1992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5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2005.3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颁布实施《反分裂国家法》。 意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1987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1992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5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2005.3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颁布实施《反分裂国家法》。 2005.4 胡锦涛会见连战(胡连会)。 意义: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三、一国两制构想推动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问题)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1987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1992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5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2005.3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颁布实施《反分裂国家法》。 2005.4 胡锦涛会见连战(胡连会)。 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