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8683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452325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2张,历史,七年级,编版,学年部,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16课 明朝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略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六百多年过去了,郑和船队的帆影和汹涌的波涛,仍然让我们惊心动魄,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历史迷宫 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完成了这样伟大的航行 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一、郑和下西洋 人 物 简 介 郑和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云南人。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1405年, 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有勇有谋,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信任; ·懂兵法,有谋略,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出色的航海才能,是杰出的航海人才; ·见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 材料:“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明史·郑和传》 1.背景: 结合教材,指出何为西洋?郑和为何要下西洋? 东洋 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常把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材料1: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2: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紵丝、瓷器等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瀛涯胜览》 材料3:和(郑和)将命绝域,三擒贼魁,威震海外,自是诸番益钦其威信,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而番人利中国货物,益互市通商,往来不绝。”— 石斯同、王鸿绪《明史稿》 材料4:“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明史·郑和传》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政治目的: 经济目的: 个人目的: 2.条件: 材料1: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当时明朝经济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材料2:明初造船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材料3:明人《顺风相送》中已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几个指南针一起运用于确定航向。 材料4: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小组讨论: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明朝《郑和航海图》(局部) 这幅图描绘了郑和航海路线,以及沿途的港湾、岛礁、城市等。 现存较早的航海地图 图片一:科学航海图案描绘了明代水罗盘,背景是《牵星过洋图》 图片二:郑和宝船明代《国榷》记载: “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即146.67米长、50.94米宽)” (1)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先进的造船技术,有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 (3)指南针广泛使用 (4)郑和杰出的领导 3.概况: 阅读教材,整理郑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