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9131

4.1 走向生态文明 课件(38张)

日期:2025-05-0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276902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走向,生态,文明,课件,38张
  • cover
(课件网) 4.1 走向生态文明 1 课程标准 2 3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举例说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3. 联系实际,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举例说明不同社会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成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人地协调) 情景导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贫困县的浙江安吉县,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走上工业立县之路。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山秃、气浊、水浑却成了安吉县的烦恼。1998年,安吉县开始整治污染企业和矿山,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现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安吉为什么要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安吉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个案还是一种时代潮流? 目 录 CONTENT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与国家安全 生态文明下的环境与国家安全 课后练习 2 3 4 1 从工业文明向 生态文明转变 01 ▋人地关系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的程度,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 ▋课堂活动--分组探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活动一:据图分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此时人类社会主要是采集渔猎,刀耕火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为轻微。 活动二:据图分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 此时,由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的影响较为微弱,基本上不会产生破坏。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中。 ▋课堂活动--分组探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活动三:左图是考古历史学家从不同的原始文明中所发现的图腾朝拜,这些图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 原始社会时期图腾朝拜,主要是将动物,自然现象进行魔幻或神圣化,以显示自然环境的威严。 ▋人地关系的演变--采集渔猎时期 原因 人地关系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人地思想 崇拜,依附自然 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课堂活动--分组探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活动一:图一和图二是农业社会时期某一项重要的技术变革命,与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粮食供应稳定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活动二:农业社会生产技术的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强,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水源利用。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人地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人地关系的演变--农业社会时期 原因 人地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人地思想 半依附自然,改造自然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大加强。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因此倡导“仁民爱物”,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着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与”),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上,卷二),等等。 在古代中国,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地主动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