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3672

【大单元整体教学】西师大版新版一下5.3《分纽扣》(教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32669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一下,教案,分纽扣,新版,师大,教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类》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分类》单元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一学段“数据分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分类”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其内容呈现遵循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开篇借助学生熟悉的图形(三角形、圆形等简单几何图形)的分类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感知分类现象,意识到将形状或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理解分类需依据特定标准进行。随后,教材引入数字的分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分类方法,且不同标准会产生不同分类结果。最后,通过利用分纽扣,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一结论。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通常处于6—7岁的年龄段,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力,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观察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认知方面,该年龄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在面对分类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时,学生可能难以直接理解其本质含义,需要借助大量具体的实物和实际操作活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物体和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并且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辨别和区分。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在本单元中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标准进行分类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对多种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时,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对图形的认识,准确地将相同形状的积木归为一类。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与分类相关的无意识体验。这些生活中的分类行为虽然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分类知识提供了宝贵的感性经验。然而,学生可能并未明确意识到这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分类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提炼,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一结论。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化。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按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