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4916

3.3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2635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环境保护,第三,课时
  • cover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合作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课标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从聚落供水、农田灌溉、防洪涝、保护水质、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协作开发措施。 2.区域认知:认识长江流域协作开发的地理背景条件。 3.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说明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结合案例,说明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学会分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重难点) 2.运用资料,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 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到20世纪末,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在洞庭湖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亿立方米,在此过冬的候鸟大幅度增加,江豚、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得到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下图为洞庭湖水系变迁图。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自主学习】 一、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湿地的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称为“鸟类的乐园”“生物基因库”,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物种,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 (2)调蓄洪水,减少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径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3)提供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在考虑淡水资源的同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 (4)降解污染物。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 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的环境免遭污染。 (5)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2.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 自然 原因 ①气候变化导致上游来水量的季节性差别很大,使湖泊在汛期水量大,而非汛期都处于枯水阶段 ②气候炎热,蒸发量增大(一般指内流湖泊) ③泥沙淤积,湖床上升,水量减少 ④上游来水量减少(一般指内流湖泊) 人为 原因 ①用水量急剧增大,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小,造成湖水水量减少(一般指内流湖泊) ②人口激增,耕地需求量大,围湖造田致使湖泊面积缩小 ③人类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也造成湖泊面积缩小(一般指内流湖泊) ④上游山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泥沙淤积加重 【思考交流】 探究一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 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到20世纪末,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在洞庭湖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亿立方米,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