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归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说明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运用资料,说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分类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4.地理实践力:调查身边实际生态破坏问题(如水土流失),综合分析并说明生态破坏对区域或全球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案例中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例,综合分析说明环境污染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措施。(重难点) 2.综合分析并说明生态破坏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措施。(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距离南美大陆 3 700 千米的复活节岛,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面积只有 165 平方千米。2012 年,岛上居民 5 761 人。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雕刻而成。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艺精湛,是岛上最具特色的风景。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复活节岛,推测该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自主学习】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当以人类为中心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从而引起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问题按成因分类 (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 3.次生环境问题的分类 (1)资源枯竭。 (2)环境污染: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生态破坏: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 4.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 【思考交流】 探究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距离南美大陆 3 700 千米的复活节岛,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面积只有 165 平方千米。2012 年,岛上居民 5 761 人。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雕刻而成。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艺精湛,是岛上最具特色的风景。 1.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复活节岛,推测该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综合思维) 提示: 该岛由三座火山组成,地理环境封闭;亚热带气候,受信风影响显著;土壤以砂砾、岩石为主;动植物较为匮乏,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海洋资源丰富。 2.想一想,岛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地理实践力) 提示:公元4世纪,岛上居民可以利用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3.在该岛文明兴衰的过程中,其环境是如何变化的?议一议,应该怎样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提示:人类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加上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必定会产生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认识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可利用资源变得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