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四中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 九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BBBAD 610ACADC 二、材料题 11题(共8分) (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在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 被兼并的危险。(1分) 措施:废除井田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县制 奖励军功:鼓励耕织。(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 (2)制度:郡县制。(1分) 特点:按地域划分: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世 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没有 独立性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 分) (3)原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平城 自然条件比较差,粮食供应困难:受北方柔然威胁,平城 保守势力强大,社会发展受到制约。(每点1分,任答两 点得2分) 12题(共7分) (1)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 -。(每点1分共2分) (2)原因巩固政权,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1分) 影响:促使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每点1分,共2分) (3)特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任答两点 每点1分,共2分) 13题(共7分) (1)优点:用料广泛、质量高(每点1分,共2分) (2)变化:由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占卜等到应用 于航海。(1分)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之后指南针被 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由此大 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 开辟。(2分) (3)印刷成本更低:可以重复使用,印刷更多书籍。(每点 1分,共2分) 三、探究题 示例: 观点: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促进社会进步。(2分) 论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 产力,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分封制和井田制 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 持下主持变法,确立了县制,废除了井田制,鼓励耕织,奖 励军功,使秦国成为国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 国奠定了基础。魏晋以来,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 趋势,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统治北方地区困难重 重。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实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迁都 洛阳,增强了北魏实力,也促进了民族交融。(4分)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国家政策要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1分)平凉四中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卷) 九年级历史(50分)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舒 1.《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火了之后,为拍第二部,摄制组来到大西北,想了解北方远 古居民的农耕生活,你不会给他们推荐() A.半地穴式房屋 B.出土的稻谷和干栏式房屋 C.挖掘出的彩陶罐,里面装着腐朽的粟粒 D.原始的纺织用的纺轮 2.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 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 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塞出使西域()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3.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古印度健陀罗艺术余晖, 又能目睹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的“秀骨清像”。这说明古代甘肃() A.继承了印度键陀罗艺术并发扬光大 B.是中外文明交流和民族交融之地 C.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中心 D.保留了石窟进入中国的最初样貌 4.公元680年唐高宗颁布诏令,确认进士科考词科,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从此诗赋成为 衡量才华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在宫廷受人瞩目。由此可见( ) A.制度创新推动文化繁荣 B.经济繁荣促进风气开放 C文教发展促成“重文轻武” D.京剧创作丰富民众生活 5.南宋之前,长安、洛阳、汴梁(开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