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7136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4-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234471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2课,水陆交通,变迁,课件,2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这句话怎么理解? 秦朝的直道 交通是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新变化 陆路 水路 海路 邮路 陆路 水路 海路 航空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交通的变迁 运输 通信 什么是交通?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到要加强“交通强国”建设,这标志着建设交通强国已经由行业愿景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难点);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重点); 3.理解道路交通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壹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目录 CONTENTS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贰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叁 交通与社会变迁 肆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陆路:道路铺设 1.天然道路 ①原始人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②人类转向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步发展, 运输物品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1)原因: ①陆路的铺设: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2)表现: 2.人工道路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西方 阿庇乌(阿皮亚)大道 兴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全长660千米,用68年建成。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中国 咸阳 课本p69 史料阅读: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秦朝能够建立全国性交通网的背景。 信息:史料介绍了秦朝驰道的范围、规格以及建设的细节。 从中可以看出,秦朝驰道延伸全国,具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 背景: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法家思想 表现 中国 春秋 秦朝 隋朝 元朝 西方 法国 荷兰 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已有运河(胥河、邗沟)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17世纪开通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17世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梳理古代中国和西方开凿的著名的人工运河。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 (二)水路交通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筑“邗沟”。目的是为伐齐,远征需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 元代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里程缩短了900多千米 反映了政治中心北移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方便将南方的赋税和物产北运入京,有利于保障北方的粮食供应,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治。 问题探究三:促进中国古代交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强化记忆) 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科技的进步; 4.国家疆域的扩大; 5.统治者的重视。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时期 探索 西汉 宋元 明朝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海外贸易范围扩大 元·京杭大运河 郑和七次下西洋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联系 材料一: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