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8130

2025年高考物理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17-1力学实验(九大题型)(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5-04-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9次 大小:157200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题,模板,力学,学生,题型,九大
    模板17-1 力学实验(九大题型) 题型0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该实验的考点:纸袋求速度和加速度的公式;纸带中相邻Δx不为零且为定值,则可判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v-t求斜率。 一、必备基础知识 1、实验原理 ①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以纸带上某点为中间时刻取一小段位移,用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②用v-t图像表示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v-t图像,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若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4、实验装置图 5、实验步骤 ①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②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 ③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④断开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⑤增减所挂槽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6、数据处理 ①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从后边便于测量的点作为计时起点。 ②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 s。如下图所示。 ③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不要直接去测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而是要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d1、d2、d3…然后再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x1=d1;x2=d2-d1;x3=d3-d2;x4=d4-d3…,并填入设计的表格中,如下表所示。 位置编号 0 1 2 3 4 5 6 时间t/s 0 0.1 0.2 0.3 0.4 0.5 0.6 x/m (dn-dn-1)/m v/(m·s-1) ④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n==. ⑤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 a1=,a2=,a3= a==。 ⑥根据记录的v、t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根据所描的点做一条直线,如下图所示,通过图像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图像和纵坐标轴的交点表示开始计时小车的速度———初速度。 ⑦x1、x2、x3…x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Δx1=x2-x1,Δx2=x3-x2,…。若=,则说明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7、误差分析 ①根据纸带,使用刻度尺测量计数点的位移有误差。 ②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小车运动时加速度有变化造成误差,这样测量得到的加速度只能是所测量段的平均加速度。 ③电源频率不稳定,造成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T不完全相等。 ④纸带运动时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 ⑤用作图法,作v-t图像时单位选择不合适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8、注意事项 ①纸带、细绳要和木板平行,小车运动要平稳。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②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 ③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对纸带进行测量时,应测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起始点O之间的距离。 ④在小车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⑤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要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描点连线时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直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⑥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不需要满足悬挂槽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⑦区分计时点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