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2.宋朝政府大量颁行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各类书籍,满足各级学校的教学需要,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反映了( ) A.科举制的创立 B.造纸术的发明 C.八股文的推行 D.印刷术的发展 3.唐朝已有固定的航线绕过印度到达波斯湾,宋元时期航海范围从波斯湾一带又延伸到亚丁湾和东非。这主要是由于( ) A.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B.国家版图空前辽阔 C.天文历法已趋完善 D.火器制造取得突破 4.唐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运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再用火烧制字模排版,印完之后,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再次排版。上述材料说明宋代科技( ) A.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B.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5.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下列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A.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B.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6.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7.为了编修历法,元朝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多种天文仪器仪表;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开展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活动,并对实测结果进行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这体现,郭守敬( ) A.注重国计民生 B.具备科学实证精神 C.总结传统经验 D.借鉴国外先进成果 8.宋代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涌现出许多理学大家,其中思想还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乃至欧洲的思想界是( ) A.朱熹 B.程颐 C.程颢 D.周敦颐 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辛弃疾的词句,描写的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场景 B.岳飞郾城大捷的盛况 C.南宋抗金军队的情景 D.南宋抗元斗争的激烈 10.下图为元代墓葬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能够体现出( ) A.杂剧形成于元朝 B.京剧深受清朝广大群众喜爱 C.清代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现实社会 D.杂剧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11.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作者称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该书是( ) A.司马迁的《史记》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2.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中外交流频繁 C.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D.国家空前统一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图片资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所学把以上四幅图片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 (2)图片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3)根据所学,说一说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的历程。 (4)中国发明的火器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4.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一定的历史价值。阅读下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