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七课 依法治国 (为什么、是什么)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宏观怎么做)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微观怎么做) 总目标与原则 法治国家(目标) 法治政府(主体) 科学立法(前提) 法治社会(基础) 严格执法(关键) 公正司法(防线) 全民守法(基础) 三位一体 四项要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法者,治之端也。”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时候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导言部分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一目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第二目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三目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必备知识】 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华法系的含义、意义和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内容(法的产生、本质、决定性因素、类型、特征、职能)?如何认识我国当代的法? 3.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 【知识梳理】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产生 本质作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国家 【知识梳理】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产生 本质作用 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①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②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知识拓展】人治、法治、法制 人治:个人或少数人因掌握国家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是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的。 法治: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强调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重在治理;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 法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注意: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知识梳理】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中华法系: 含义 意义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相关链接P75】 《唐律疏议》共三十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