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4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课题 9.4 大气压强 单元 第九章 压强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四节,是在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知识后,进一步探究气体压强的核心内容。教材通过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和生活实例(吸盘、吸管),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方法及应用,为后续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奠定基础。与液体压强的类比,体现 “物质存在压强” 的普遍性。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2.2.8 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课标解读:通过实验或日常现象,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它可以测量大气压强。知道标准大气压,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能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能解释其产生原因(重力和流动性)。 2.掌握标准大气压的数值(1.01×105Pa)及其与水银柱高度的关系。科学思维 1.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建立大气压强的物理模型。 2.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如高度、温度)。科学探究 1.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如覆杯实验、吸盘实验)。 2.通过托里拆利实验数据,计算大气压强并分析误差来源。科学态度与责任 1.关注大气压在医疗(注射器)、工程(真空包装)等领域的应用。 2.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历史背景,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社会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并能解释液体压强现象,对大气压存在初步感性认识(如吸管、吸盘等生活现象),但对大气 ' 无形却有压强 ' 的抽象特性理解困难。教学中发现,学生容易混淆托里拆利实验中 ' 水银柱高度与大气压的关系 ' 和玻璃管倾斜角度的影响,且对气压变化导致沸点改变(如高原煮饭)的推理需要结合生活经验。 重点 1. 大气压强的存在与测量方法(托里拆利实验)。 2. 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及应用。 难点 1.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与误差分析。 2. 大气压强与高度、沸点的关系。 材料准备 吸盘、注射器、玻璃管(带刻度)、水银槽、覆杯实验装置、塑料吸盘(带测力计)、刻度尺、注射器(带活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提问引导 回顾液体压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类比提问:“空气是否也有压强?” 2. 实验演示 展示 “无空气饮料瓶被压瘪” 实验: ① 将热水倒入塑料瓶后倒出,迅速拧紧瓶盖; ② 观察瓶子逐渐变瘪的现象。 3. 情境引入 展示 “高原地区使用高压锅” 图片,提问:“为什么高原煮饭需要特殊工具?” 思考并回答问题,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结合生活经验猜测高原煮饭困难的原因。 通过对比实验和生活案例,激发探究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讲授新课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与概念 实验探究: 分组完成 “覆杯实验”: ① 装满水的玻璃杯用硬纸片盖住,倒置后观察纸片是否掉落; ② 改变纸片材质(如换成透气纱布),重复实验。 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强调 “抽气后半球难以拉开” 的关键现象。 总结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 1. 视频分步演示实验步骤: 玻璃管注满水银后倒置在水银槽中; 水银柱下降至 760 mm 稳定。 2.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p大气 =ρ水银 gh。 3. 提问互动: “若玻璃管倾斜,水银柱高度如何变化?” “若管内混入空气,测量结果会偏高还是偏低?” 4. 介绍标准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