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是苏少版第六单元《情系江淮》中的一首歌曲,流行于安徽一带的民间歌舞曲,为五声宫调式。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前十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得儿”诙谐风趣。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五年级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设计理念: 本课教唱的歌曲是《凤阳花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律动,并且运用声势模仿鼓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通过和声、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和切分节奏,感受休止符的效果,体会附点在这首歌曲情绪上渲染的点睛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明亮饱满、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凤阳花鼓》,了解鱼咬尾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体会休止符的效果,唱出儿化音的歌曲特征。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有谁知道它是什么?(鼓) 2.师:这只鼓来自安徽凤阳,是一件民族打击乐器乐器,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凤阳花鼓”,花鼓小巧玲珑,有两根细竹根。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间。 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设计意图:对“凤阳花鼓”表演形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3.师:那凤阳花鼓又是如何进行表演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注意老师的手上动作。(播放凤阳花鼓音频,师做动作)老师是如何表演的呢?表演时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鼓条敲击鼓面。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设计意图:初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4.师:凤阳花鼓是打击乐器,能敲出好听的节奏。 (1)下面老师用鼓敲击出节奏 用手拍一拍XXXX (2)X XX XX X (3)用凳子拍一拍,师示范,老师和你们拍得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注意强弱(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把握,促进生对节奏的稳定。) 5.师:同学们节奏打的真好,老师忍不住想要唱歌了,老师来唱你们来给老师打节奏。(加入《凤阳花鼓》前部分的演唱)。我们配合的真好!老师刚刚演唱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凤阳花鼓》,你觉得它的情绪怎么样?(欢快的)是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很欢快。 但在旧社会,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却成了讨饭的象征。 6.下面就请同学来听一听对比一下改革开放前后的《凤阳花鼓》在情绪、力度、速度上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伸出手画旋律线(改革开放前稍慢、力度稍弱、情绪悲凉,改革开放以后速度稍快、力度稍强、情绪欢快喜悦。)除了力度和速度上的不同你认为还有什么使得情绪上是欢快喜悦的?(切分节奏)切分节奏的加入使得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凤阳花鼓》更加欢快活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