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 “一国两制” 的提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理解 “一国两制” 构想的内涵、意义;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过程及意义;分析港澳回归的原因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措施。通过分析史料和相关案例,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探究港澳回归的历史必然性和 “一国两制” 构想的创新性,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提升历史理解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受港澳回归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国两制” 构想的内涵;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 “一国两制” 构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分析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及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于1982年由香港音乐人创作, 并与1984年登上了央视春晚,大家听完歌曲有什么感受呢?香港和澳门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它们又是如何回归祖国怀抱的呢?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近代史知识,思考香港、澳门与中国历史的联系;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见闻,如香港、澳门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谈谈对香港和澳门的印象。 过渡语:大家的想法都很丰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学习第 13 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二)新课讲授 1. 港澳台问题由来 展示内容:展示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相关的地图、条约内容等资料。 教师提问: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香港、澳门被侵占的过程;从时间、条约、侵占国家等方面梳理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而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的主权问题。 过渡语:了解了这些问题的由来,那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呢?这就要提到 “一国两制” 的构想。 2. “一国两制” 的构想 (1)背景分析 展示内容:展示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人民生活状况的资料,以及关于解决港澳问题途径讨论的材料。 教师提问: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人民的生活面临哪些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有哪些途径?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香港人民在政治权利、社会福利等方面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分析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的利弊,从维护人民利益、国家发展、国际关系等角度思考选择和平统一的原因。 过渡语:正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虑,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2)含义讲解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 “一国两制” 含义的文字资料和示意图。 教师提问:“一国两制”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国” 和 “两制” 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找出 “一国两制” 的定义,明确 “一国” 是前提和基础,即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 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关系。 过渡语:“一国两制” 构想为港澳回归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