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有座纪念中国人的三宝庙,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搞倭、援朝战争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图片史料的能力,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参考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更多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造船业、航海技术的世界先进地位,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戚继光抗倭事迹的感悟,获得爱国主义教育。 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材料研读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历史条件: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3、郑和船队具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 4、郑和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组织能力等。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继光抗倭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由于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倭寇与我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我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造成严重的倭患。 明朝《抗倭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想一想: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因为倭寇是日本人,戚继光抗击的是中华民族以外的敌人,所以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援朝战争 澳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用500两白银买通广东地方官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