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8941

第二章 微专题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日期:2025-04-03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78448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案,环境,生物,必修,选择性,2019
    (课件网) 微专题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 微点1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 1.样方法的误差成因 (1)未做到“随机”取样,到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处取样。 (2)调查时掺入了主观因素。 (3)未求得平均值。 (4)计数时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或将四边及四角上的个体均计入。 2.标志重捕法的误差成因———主要取决于“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偏大或偏小 3.血球计数板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误差成因 (1)每天取样时间不固定。 (2)取样计数前未将试管轻轻振荡,就从上层或底层取样。 (3)计数时未按计数板方格边线“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进行,或未按血细胞计数板规格计数。 (4)未能弄清1 mm3=10-3 cm3=10-3 mL的换算关系。 4.用取样器取样时的误差成因 (1)去除了表层土(应只去除落叶,表层土需在取样范围内)。 (2)取样罐未按至“罐底与地表平齐”。 (3)收集动物时未开电灯(导致收集到的动物减少)。 例1 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 B.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人为捕捉到,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小 C.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 D.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因素迁出调查区城,会导致实际值比估计值小 A 解析 重捕时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不会影响估计值,A错误; 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人为捕捉到,则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大,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小,B正确; 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则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C正确; 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因素迁出调查区域,在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D正确。 例2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B 解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试管中酵母菌分布不均匀,若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则实验所得数值不能确定是偏大还是偏小,A不符合题意; 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符合题意; 土壤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如果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不符合题意;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数量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不符合题意。 例3 下列有关生物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 B.任何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均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C.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计数酵母菌数量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块随机取土样 A 解析 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对于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禽和猛兽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