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9274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16张PPT)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155483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元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出身贫寒的明太祖,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①连年的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 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四顾郊原,社灶烟冷”; 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 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几二十年矣”; 四川“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2.措施: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①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扩大耕地面积。 ②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③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清代开荒执照 登记造册 2.措施: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一般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 2.措施: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⑥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⑦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4.影响: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③为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 0000人。 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