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适 燕歌行并序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边塞诗 内容: 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手法———比喻 夸张 用典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并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元戎(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创作背景: 作用:交代时间、事件、写作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解题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燕歌行》并序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苦 具体如何表现? 环境之苦 战争之苦 相思之苦 1、请找出体现“环境之苦?的诗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边塞环境 作用: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了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2、战争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诗句?写了什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