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解读题目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燕歌”即燕地的歌谣,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 “行”:即“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古体诗(唐之前)有“歌”、“行”、“吟”三种体裁。(《琵琶行》)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著名边塞诗人,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领奉张守珪guī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战胜并有所收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以求报效国家。由但是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高适对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的行为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文体知识: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背景 内容 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等 文体知识:边塞诗 ①描写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 ②抒发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 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念之情。 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 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用典、虚实结合等 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风格: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诗人: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思想情感:绮丽风光,报国豪情,思乡念亲,厌恶战争 诵读诗歌 赏析手法 横行 xíng 金 chuāng 旌旗 jīng 旆 pèi 单于 chán 腓 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 飘飖yáo 功勋 xūn 逶迤 wēi yí 碣石 jié 订正字音 诵读欣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诵读诗歌 再读吟韵,品味旋律 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 小序 定语后置标志。 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