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157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0张PPT)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1082175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cover
(课件网) 高适 燕 歌 行 并序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 主旨,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高适(约700-765) 作者简介 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先家境贫困。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因之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写下了不少边塞诗。但此时的高适还没有当官,还只是一个有些诗名,想凭借诗名谋取地位功名的人。 作者简介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燕歌行》是高适的 “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 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高适沿用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创作背景 开元26年,张守珪副将假借他的命令,攻打奚,以便邀功请赏,先胜后败。张守珪由于偏袒副将,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后来事情败露。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元戎(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小序 唐玄宗 开元:唐玄宗年号 元戎:军事元帅。另有版本“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御史大夫张公,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整体感知 出师 战败 被围 苦斗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士兵戍边的各个方面,请分层概括 第一层八句 第二层八句 第三层八句 第四层四句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汉朝,借汉说唐。 烟尘:烽烟尘土,代指战争。 残贼:残暴凶恶的敌人。 侵略战争 卫国战争 开篇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表明出师原因。 文本探究 出师 文本探究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挡。 非常:特别。 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 上下句对偶:前一句显示了一种非常阳刚的豪迈气概。 出师 思考: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两层含义: (1)赞颂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男儿”两句貌似褒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被困伏笔。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文本探究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摐:撞击。鼓:战鼓,古代军中以此为进退信号。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打。 旌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