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1734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 记念刘和珍君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38952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3张,课件,珍君,记念
  • cover
(课件网) 导入语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 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 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 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 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 的名字,连 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势死力事 中中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 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 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 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 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 的口号到段 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 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 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 天 ” 。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 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 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 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 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 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题目解说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鲁迅当时用"记 念”一词,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纪念”。 “君”是对 人的尊称。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记念"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 沉痛悼念,赞扬其英勇的壮举;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 痛恨,揭露反动派虚伪、残酷的本性。 "记念刘和珍 君”的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 八"惨案做总结评述。 第二节: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再一次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第三节: 回忆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表达自己对刘和珍的由衷 敬意。 第四节:写听到噩耗时的愤慨之情,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和流言家的卑鄙。 第五节: 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第六节:阐述刘和珍等人死难的经验教训。 第七节:阐述刘和珍等人遇难的意义,表现她们为国捐躯的崇 高伟大。 本文共分为七节: 第一节:介绍写作缘由,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控诉段祺瑞执 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读完第 一 、二节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 提示性的语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 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必要”何在呢 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 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 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 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 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 得 偷生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 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 点 东西的必要了”。 文本研读 如何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