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2615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51603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cover
(课件网) 高适 燕歌行并序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边塞诗  内容: 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手法———比喻 夸张 用典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析小序·明背景 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此诗是有感而发。其所感之事,则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原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解题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    突出壮志豪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怀念李广 思考一: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 思考二: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两层含义: (1)赞颂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思考三:诗人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思考四:“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